行业新闻

单北斗产品横向比测:EP1

2025.02.25

编者注:本文转载于针芥科技

项目背景

DBD的性能及实际应用效果,市场存在诸多疑问,主要集中在定位精度、鲁棒性以及终端体验等多方面。本次冬季测试聚焦以下核心议题:
      1. DBD模式在多样化场景中的实际性能表现;
      2. 惯性导航在成本约束下的技术上限与应用策略;
      3. RTK技术对定位精度的提升效果及其在后装市场的应用前景。

测试样品

各省试点普遍将“双频DBD+DR”作为定位模块的基础要求。本次测试选取五款主流定位模块,分别标记为型号A、T、C、L、B,具体配置如下:

*本次测试得到多家核心厂商支持,提供量产模组的最新固件版本,在此特别致谢。第二季测试筹备中,欢迎更多友商参与。

测试方案

 测试历时2小时12分钟(数据历元7,443个,定位频率1Hz),覆盖城市开阔道路、林荫道、中央商务区、居民区、高架桥下、隧道及地下车库等七大典型场景。

采用武汉迈普POS320光纤惯导系统作为测试基准,通过杆臂值补偿算法确保基准精度。天线系统选用了维力谷V1561双馈陶瓷天线(25叠35,布置于车顶),测试数据更具实战参考价值。

测试结果

以下将从多个维度对路测结果做分类汇总,便于分析,并提供专业解读。注:数据精度单位均为米(m)。

技术洞察:

1. 型号B的RMS精度显著优于A与T,印证RTK技术对统计精度的极大提升;
2. 高质量定位占比(<0.5米)和固定解相关性较强,RTK是性能的重要保障;
3. RTD技术对精度改善忽略不计,型号A与T性能趋近;
4. 相比全星座平均30+的卫星数,DBD模式降到了20左右,对于以型号A/T为代表的单点定位方案影响有限;
5.型号A、T、C的惯性导航数据存在约2%的异常漂移(>50米),需关注对于风险减量等数据应用的负面影响。
开阔路:
技术洞察:
1. RTK技术在开阔场景表现优异,型号B的CEP68精度高达5厘米,但CEP95指标不稳定,DBD无法支撑自动驾驶等高鲁棒性需求场景;
2. 型号L存在优化问题,对于DBD适配不足,固定率低于预期;
2. 单点解平均卫星数24颗,精度稳定于2米左右,是其技术上限。
林荫道:
技术洞察:
1. 型号L的优化问题进一步暴露,树冠遮挡导致固定解比例显著下降;
2. 冬季植被稀疏,单点解精度仍能维持2米左右水平,影响有限;
3. 型号C的稳定性不佳,异常漂移点比例(>5米)较高
市中心:
技术洞察:
1. 多路径效应导致固定解获取困难,型号L仍可维持相当比例亚米级精度,凭借惯导融合策略,精度反超型号B;
3. 单点解方案10米以上漂移点占比约5%,需通过融合算法抑制异常。
高架下:

技术洞察:
1. 架桥下RTK与单点解性能差异显著,型号B的1米内精度占比约50%,充分体现融合定位的乘数效应
2. 单点解方案(型号A/T)出现超50米异常点,需警惕风控误判。
居民区:
技术洞察:
1. 低矮建筑群中各方案实测趋近,RTK优势未充分体现,DBD影响了技术分界点;
2. 型号B的最大偏移量控制优于其他方案,RTK的引入改善了方案下限。
隧道/地库:
技术洞察:
1. 惯性导航场景中性能排序:型号L > B > C > T > A,型号L的惯导性能令人印象深刻,尤其在5公里+的长隧道测试中;
2. 异常漂移集中于A、T、C,超50米比例过高,极大影响平台预警逻辑,其中型号T在惯导模式切换中存在个别定位的跳变;
3. 地库场景由于转向较多,在偏差率上明显不同于隧道场景,需要同时关注RMS指标。
结束语
  功能兼容与性能突破存在本质分野,RTK与DR的真正价值需回归业务逻辑验证。在高架下这样的传统痛点场景中技术耦合已超越简单叠加,展现出可靠性和精度的双重质变。
      DBD在国内多数场景下可维持充足卫星数,定位精度整体可控,不影响数据挖掘类应用。但在弱覆盖场景中,其可靠性问题挑战更需警惕,涉及自动驾驶,也关乎单车电子围栏。
      现阶段DBD项目普遍存在资金配套压力,倒逼着交通行业改变传统项目运作模式,必须去挖掘和做实跨行业跨生态的创新。行业的上限应该是被新技术所定义,而非依赖供应链体系的两肋插刀。
      写在最后,我们坚持做一个固执的理想主义者,相信数字的力量,相信技术进化的确定性。离第一个百万级的高精度商用车项目落地已经过去七年了,该有所改变了。


了解北斗吗?一文带你读懂北斗有多牛 none

相关推荐